洪蘭:教養要有「不比較」的勇氣

10 May 2022
洪蘭:教養要有「不比較」的勇氣

by 中大教授 - 洪蘭 (親子天下雜誌96期 2017-12-01出刊)

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成長速度,別因不必要的比較,讓孩子承受壓力,父母要有抗壓力才能保護孩子適性成長。

從最近的幾場親子講座中,我明顯感到現代父母的焦慮,他們每天盯著孩子,若別人的孩子會了什麼,而自己的孩子還不會,就異常焦慮,甚至還會因此打罵孩子出氣。

其實,歷史上很多偉人都是大器晚成的,王陽明就是到五歲才會說話。孩子開竅的早晚跟基因有關係,教養孩子要像燒東坡肉一樣,「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時他自美」,急不得的。

大腦若還沒有成熟,拚命訓練孩子只會使孩子恐懼學習。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從來不曾因為馬友友大提琴拉的不好而打他,因為打了他,他就對拉琴恐懼,一恐懼,他就不會去練琴,就不可能成為大師了。

孩子若有某方面的天賦,他會學的容易、表現的好。成就感會使大腦產生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──多巴胺。研究發現,成就感愈高,多巴胺愈多,他愈喜歡去做。在現代社會,因資訊獲得容易,評比壓力隨之也大,父母要有抗壓力才能保護孩子適性成長。

有個實驗是請大學生來實驗室做視覺判斷的研究,準時到的話,酬勞加倍,所以學生會準時。當他來到時,發現實驗室門口已有五個人在等他了,實驗者一看到他,就立刻說:「好,他到了,我們可以開始了。」給他罪惡感,以為自己遲到了,就沒有機會去發現原來其他人都是研究生假扮的。

進來後,實驗者請他們圍著圓桌隨便坐下。這時螢幕上出現一條直線,一分鐘後,直線消失,同時出現三條直線A、B、C,他們要判斷哪一條線跟剛才的一樣長(正確的答案是B,A跟C都比B短)。實驗者指定他旁邊的人開始回答,這時圓桌就發揮作用了,因為不論他坐哪裡,他永遠是最後回答的人。

 

當第一個人大聲說C時,C比B短了3/4吋,明顯是錯的,他就冷笑不理;但是當第二個人也說C時,他就開始覺得奇怪,是不是角度的關係,怎麼看的會不一樣?當第三個人也說C時,他就把眼鏡拿下來擦一擦,我這副眼鏡才配的,怎麼可能看的會不同?當第四個人也說C時,他的自信心開始搖動;等輪到他時,他低著頭,無奈的,很小聲的說C,這就是鶴立雞群的社會壓力。

敢跟別人不同需要勇氣。但是只要你敢站出來跟別人不同,你同時也給了別人勇氣,使他也敢站出來,最後邪就不勝正了。

父母不必把孩子跟別人比;對不必要的補習要大聲說 No,不必怕別人嘲笑,只要有人開始不隨波逐流,力量匯集後,那個流自然就改正方向了。

 

忘記了你的密碼嗎?請撥打服務專線與我們連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