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離焦慮克服法: 爸媽可以做的五件事
by 詹純玲(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)
送小孩去上學,他哭個不停,不肯進教室;可是大人上班快遲到了……怎麼做,才能舒緩孩子的分離焦慮,讓他天天快樂去上學?
劉潔萱攝
分離焦慮克服法:
爸媽可以做的五件事──
一、增進親子關係。有空時陪孩子玩他想玩的遊戲、說故事、帶他出去玩、了解他的想法等。 另外,留意家裡是否有些變動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不安,例如有剛出生的弟妹、有生病手足需要照顧、爸媽常吵架、改變照顧者等等。這些都會引起擔心失去愛的感覺,因此與父母分離時就更不安了。所以如有這些情形,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關懷及支持,才有可能減低分離焦慮。
二、培養孩子降低分離焦慮的方法:給他一張你的照片或其他可以代替你陪伴他的東西,告訴他若想念你時可以看看照片、告訴老師、跟小朋友玩、或看書等等。
三、離開孩子時要表現得溫暖而堅定:離開時抱抱孩子,溫和但明確告知什麼時候一定會去接他,希望他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得很開心,也相信他做得到。然後才把他交給老師。
四、準時接送。跟孩子的承諾一定要信守,如遇臨時情況無法準時接他時,一定要事先告知何時會去接他。
五、在家裡玩躲貓貓的遊戲:透過遊戲讓孩子體驗,父母不見但還是會出現的感覺。
爸媽不能做的五件事──
一、偷偷溜走:心想孩子看不到就好了。可是孩子反而會因無法確認父母什麼時候會在、什麼時候會離開,而讓不安感更加嚴重。
二、大人呈現不安:父母的不安也會傳染給小孩。
三、用大人的情感威脅:例如對孩子說:「你再哭我就不帶你回家了。」「我不要愛你了,我要愛妹妹,她比較乖。」
四、只考慮解決問題,忽視孩子的情感:例如跟孩子說:「我不管你了,弟弟在家等我。」或將孩子直接交給老師,說「讓他哭」,然後逕自離開。
五、威脅處罰:例如跟孩子說:「明天去幼稚園如果你又哭,回家就要罰站。」
其實這些都會讓孩子更害怕,更增加他們的分離焦慮。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安全感了,從這些話語或行為,更讓他們相信爸媽的確是不愛自己了。還有一種說理說服,例如:「你長大了,要勇敢!不能哭囉!」雖然孩子的確會希望自己勇敢及長大,可是若不覺得父母是了解他、愛他的,這樣的話語其實是沒有幫助的。
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長短,一般來說,與孩子年齡的成長成反比,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。例如剛入學,兩、三歲的孩子可能需要約一個月;三、四歲的孩子可能需要約三週的時間;四、五歲的孩子則可能需約兩週時間,就能完全適應環境。
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建議,如果和某位照顧者關係過於緊密,的確換手由不同的照顧者帶去上學有時會有效果。但要提醒的是,常常在園所可以發現,不只是幼童有分離焦慮,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也會有,因此不要忘記同時照顧好大人自己的分離焦慮,才能讓孩子這一步踏得穩、走得遠。